轻量化结构和功能集成使之成为可能:借助仿生蜻蜓,我们的仿生学习网络在技术上实现了蜻蜓高度复杂的飞行特性。就像其自然界原型一样,超轻型飞行器可以向四面八方机动,原地盘旋,不用翻转机翼就能飞行。一个模型第一次可以应对比直升机、动力滑翔机和无动力滑翔机加起来还要多的飞行条件。
这种独特的飞行行为是通过一种已经在智能飞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设计方法实现的:传感器、驱动器和机械元件等组件以及控制和调节技术装置被安装并匹配在最狭小空间中的机载设备上。
人造蜻蜓的翼展为 63 厘米,体长为 44 厘米,重量只有 175 克。翅膀由碳纤维框架构成,并覆盖着一层薄箔。电池、九个伺服电机和一个强大的 ARM 微控制器集成在胸腔内,传感器和无线电模块也是如此。弹性聚酰胺和三元共聚物的结构使整个系统变得灵活、超轻且极其坚固。
除了控制共有的拍动频率和单个翅膀的旋转,还可控制四个翅膀中每一个的振幅。转动翅膀决定了推力的方向。振幅控制用于调节推力的大小。与智能手机的控制相结合,人造蜻蜓几乎可以到达任何空间角落。
Whether in cutting-edge bionic technology solutions or in day-to-day industry, we believe that the principle of ongoing diagnosis guarantees operational reliability and process stability. During flight, software therefore continuously records sensor data, evaluates it in real time and thereby recognises complex events and critical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