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便是發生變化的跡象。

就像船長必須時刻留意自己的船出現問題的各種跡象一樣,教師也應留意學習環境出現問題的跡象,如教學設備、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工具等等。

您需要注意哪些跡象?

  • 學生積極性和投入度欠缺。
  • 耗費大量時間規劃課程和備課,卻達不到預期效果。
  • 學生的專業成績參差不齊、無法預測。
  • 新技術難以走進課堂。
  • 工業領域的技術和實務應用不斷向前發展,與課程規劃之間存在內容和結果上的差距。
  • 缺少展開課堂實務所需的優質先進的教具、設備、材料。
  • 難以有效檢驗學生的實務能力。
  • 提升能力、更新知識的機會和時間不足。
  • 管理部門和其他同事提供的支援和展開合作的力度不夠。
  • 滿懷疲憊感和挫敗感,工作滿意度降低。

快速解決個別問題令人感到暢快,但要尋找長期解決方案,就必須找到原因並從根源上徹底解決。考量不斷變化的教育發展趨勢和培訓要求等問題時,我們往往會發現,目前學習環境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往往會變成教學的薄弱處。這裡列舉的大部分問題實際上就是變化的跡象。

如何在教學中克服這諸多難題?確保課程符合現今的技術發展趨勢才是答案。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瞭解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

五大趨勢推動變革,改變技術教育的發展。

船長只有在變化莫測的洋流中穩步穿行,才能安全、高效地抵達目的地。同樣,教師也必須適應不同的發展趨勢,對培訓課程進行有效的改進,因為他們決定著教育之旅的方向和結果。哪些方面能夠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劇透預警:現代化學習已經變得富有創造性、獨立性和數位化!


1. 教育技術一體化正在改變教學策略和教學計劃設計。

數位工具和平台不但協助教師豐富實務性學習經驗、呈現真實場景,也可透過線上培訓打造遠程和混合學習環境。資訊技術是推動個人化學習經驗等其他趨勢的催化劑。對技術能力的重視,不但要求學生適應現代工作環境,也督促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數位技能和教學能力。

2. 隨著培訓重點從技術技能向軟技能轉變,教學方法也在發生變化。

創造力以及溝通、合作、適應和解決問題能力等軟技能,在當今變化莫測的工作環境中極為重要。因此,教師現在大多在扮演傳授者角色,引導學生進行個人化學習體驗,包括體驗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等。

這表示,教學計劃要向明確定義的能力和學習成果傾斜。微證書的出現,是人類社會向終身學習和長期在職教育轉變的產物。獲得工業領域認可的認證和標準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專業水準,讓他們更能勝任工作崗位。學習者應能夠快速、靈活、有針對性地掌握相關能力和知識,滿足快速發展的職場要求。

3. 學校與工業領域展開合作,不但能豐富培訓內容,也可消彌資質漏洞。

在職學習(學徒、實習等)、諮詢委員會、研討會、客座講座、設備共享、研究夥伴關係和創業活動等內容,可以大幅豐富學生課堂。這些活動可以將理論知識與急需的實務經驗緊密結合在一起,協助學生瞭解目前工業實務中的相關知識,為畢業後就業打好基礎。除此之外,也能協助教育機構根據工業需求調整課程,協助教師明確未來需求量大的工作崗位。

4. 學生結構的變化要求更多個人化課程。

這種理念要求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培訓課程和靈活的學習途徑,方便學生根據自身長處、興趣點、職業目標、早期經驗和學習節奏進行學習。自適應學習方法可以自定義調整學習資料和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投入度,同時鼓勵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牢牢掌握知識。教師需要即時跟進各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調整教學計劃、細化教學方法以及評估和評價策略,並有針對性地給予反饋。

5. 永續發展理念覆蓋整個職業發展道路。

時下的年輕人,渴望為克服全球面臨的各項挑戰以及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學校提供相對應的學習體驗,協助他們掌握必要的技能。此外,學生也注重包容性和多樣性,渴求尊重差異、促進公平的教育環境。為了實現這些期望,教師必須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掌握新技能、新知識,在課堂上高效傳授新課題。

教師的職業素養和適應能力,是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關鍵。

終身學習不但對未來的專業人員具有重要意義,對您亦是如此!在頻繁更迭的技術教育領域,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極為重要。這不但有利於您緊跟新技術發展步伐,也能有效調整您的教學方法。

此外,擁有一技之長也能協助您戰勝壓力、迎戰逆境、克服挑戰,藉以增強資訊、實現成長 — 而這,就是所謂「適應能力」。適應力強的教師能夠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既能在教學中保持效率和積極性,也可以確保個人的身心健康,藉以勝任這份要求嚴苛且充滿變化的工作。

開發哪些重要能力可以提高適應力?

  • 適應能力:做好因應變化的準備,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調整教學方法。
  • 情緒調節能力: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保持冷靜和積極的心態。
  • 毅力:在面對逆境時保持自信和堅定。
  • 自癒能力:學會從挫折和失敗中恢復自信。
  • 生活能力:花時間照顧自己,保持上進心。
  • 自信能力:相信自己能克服和戰勝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