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蜻蜓

靈感來自蜻蜓的飛行

輕量化結構和功能整合使之成為可能:藉由仿生蜻蜓,我們的仿生學習網絡在技術上實踐了蜻蜓高度複雜的飛行特性。就像其自然界原型一樣,超輕型飛行器可以向四面八方機動,原地盤旋,不用翻轉機翼就能飛行。一個模型第一次可以應對比直升機、動力滑翔機和無動力滑翔機加起來還要多的飛行條件。

高度整合的輕量化結構

這種獨特的飛行行為,是透過一種已經在智能飛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設計方法:感測器、驅動器和機械元件等組件以及控制和調整技術裝置,被安裝並配對在最狹小空間中的機載設備上。

仿生蜻蜓的翼展為 63 公分,體長為 44 公分,重量只有 175 公克。翅膀由碳纖維框架構成,並覆蓋著一層薄膜。電池、九個伺服馬達和一個強大的 ARM 微控制器整合在胸腔內,感測器和無線電模組也是如此。彈性聚酰胺和三元共聚物的結構,使整個系統變得靈活、超輕且極其堅固。

十三個自由度實現獨特的飛行機動

除了控制共有的拍動頻率和單一翅膀的旋轉,還可控制四個翅膀中每一個的振幅。轉動翅膀決定了推力的方向。振幅控制用於調整推力的大小。與智慧手機的控制相結合,仿生蜻蜓幾乎可以到達任何空間角落。

過程可靠性和即時通訊

無論是仿生技術試驗台還是日常工業生活中:對我們來說,永久診斷的原則保證了操作的可靠性和過程的穩定性。因此,在飛行過程中,軟體不斷記錄感測器資料,即時評估資料,因而識別複雜事件和臨界狀態。